為台灣開創信用卡歷史的中國信託信用卡已經30歲了!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於今(6)日舉行信用卡發行30週年慶祝晚會,在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辜濂松董事長的率領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辜仲諒董事長、羅聯福副董事長、陳聖德總經理等高階主管共同點亮象徵歡慶30週年與傳承的燭光,切下30週年慶生蛋糕,宣示中國信託將秉持We are family的經營理念,為所有客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與卡友共同展望下一個30年,邁向新世紀。
中國信託金控辜濂松董事長致詞時表示,中國信託在民國63年發行了全國第一張信用卡,開啟台灣信用卡和Retail Banking(消費金融)業務的先河,帶領台灣的信用卡真正進入國際化時代,今天大家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中國信託信用卡的30週年,也是台灣信用卡歷史的30年。
回想30年前率先引進信用卡的往事,辜濂松董事長指出,當時台灣買東西,全部都是用現金,民眾並不知道信用卡是什麼,當時經營信用卡業務所碰到的困難,就是連主管機關、店家,甚至其他金融業者對這項產品,都不十分了解,許多大型行庫甚至抱持懷疑的態度,認為信用卡這項業務無獲利性可言。
但是,中國信託在那個時候,已經看到信用卡對社會經濟發展與金融業的影響,尤其是對台灣行之多年的實體支付系統的改變。信用卡對台灣經濟發展與金融業的影響,還包括:一、台灣消費金融產品的創新與開發,例如近年來以卡片型態出現的金融卡、Debit Card(簽帳卡),還有現金卡等等,都是一連串塑膠貨幣革命下的產物;二、連帶消弭了地下金融對消費者不合理的高利負擔;三、改變銀行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傲慢形象,驅動台灣整體服務業的變革。
歷經30年的發展,中國信託穩居台灣最大發卡銀行的龍頭寶座,從推行信用卡消費觀念的舉步維艱,到今日共發行了40多種不同的信用卡,在今(93)年3月底,中國信託信用卡流通卡數突破600萬張,在台灣幾乎每6張信用卡就有一張中國信託所發行的。除了蟬聯最大銀行的地位之外,在今年2月份,中國信託信用卡消費金額的市佔率更突破了20%,遠超過第二名及第三名競爭者的總和。
這場歷史性的慶祝晚會,也特別頒發「傳承獎」、「最忠誠卡友獎」與「最佳員工獎」,感謝30年來中國信託卡友的支持與同仁的努力。辜濂松董事長親自頒發「傳承獎」,表揚曾任中國信託總經理的駱錦明(現任台灣工銀董事長)、曾任中國信託信用卡部經理的吳沛蒼(現任松柏公司董事長)以及現任中國信託商銀副董事長羅聯福,感謝他們開創與見證中國信託信用卡業務由「信用卡科」發展至今日的「信用卡事業處」,也期望為卡友服務的精神與優良傳統能持續傳承。中信銀辜仲諒董事長則代表中國信託向第一批持卡的客戶們致敬,並致贈紀念品給這些最忠誠的卡友,感謝他們對中國信託長期的認同與支持;中信銀陳聖德總經理也頒發「最佳員工獎」,肯定信用卡服務團隊多年的努力。
晚會現場亦邀請到五大信用卡發卡組織貴賓蒞臨,包括威士(VISA)國際組織亞太區總裁Mr. Rupert Keeley、萬事達卡��MasterCard)大中華區執行副總經理兼台灣區總經理江威娜、JCB社長吉澤邦夫、美國運通集團(American Express)亞太暨澳洲全球網絡服務總處副總裁Mr. Kula Kulendran、聯合信用卡中心總經理翁光輝,以及中油、中華電信、大葉高島屋百貨、漢神百貨、台北101購物中心、COSTCO等合作夥伴貴賓,與全場超級卡友和中國信託同仁,共同感受30週年的歡樂氣氛。
事實上,中國信託對卡友的感謝不只在30週年這個大日子,資深卡友李繁男先生說,每逢特定的日子,他就會收到中國信託的資深卡友禮,讓他覺得如同家人般關懷。晚會也特別邀請到10年前為中國信託信用卡廣告代言的李秀媛和謝佳勳擔任主持人,兩人一直是忠實卡友,也見證中國信託信用卡這一路上的創新與成長,與所有同仁一起歡度30歲生日。
辜濂松董事長強調,中國信託引以為傲的不僅是在台灣金融同業間佔有領先地位和卓越經營績效,信用卡業務的輝煌成果,更是所有中國信託同仁辛苦耕耘的結果,辜董事長也期許信用卡服務團隊,繼續秉持「對您,總是付出多一點」的服務理念,再接再厲,開創更多信用卡業務的里程碑。慶祝晚會最後在充滿感恩與傳承的歡慶30儀式中圓滿落幕。
信用卡的最早的發源地(美國),在二十世紀初期的卡片是金屬製成的,發行對象有限,而且僅限於某些場所。例如美國通用石油公司在1924年針對公司職員及特定客戶推出的油品信用卡,當作是貴賓卡送給客戶做為促銷油品的手段,後來也對一般大眾發行,由於效果良好,吸引其它石油公司跟進。其它的業種如電話、航空、鐵路公司也隨之仿傚,信用卡的市場開始活絡。
信用卡的發展並非很順利曾受二次重挫,一次是美國經濟大恐慌時期,許多公司因呆帳及信用卡詐欺蒙受損失,二次是二次大戰期間,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下令戰爭期間禁使用信用卡。不過,這些卻擋不住信用卡的發展。
那時信用卡的使用地點有限,直到1951年大來卡問世,才粗略具備現代信用卡的雛型。持卡人消費時出示這張卡,不需付現,而由大來卡公司替持卡人墊錢並向商家索取手續費 (merchant discount),每月再向持卡人收費。其業務範圍也從原先的餐館逐漸擴及飯店、航空公司等旅遊相關行業及一般零售店。美國運通公司 (American Express) 則憑藉其豐富的旅遊經驗,在1959年開始發卡,並將業務範圍擴及美國以外的地區。
這時敏感的銀行家也感受到信用卡的便利,在1950年代有近一百家銀行加入發卡行列,卻因為業務量有限、僅限於本地、而且沒有向持卡人收取年費,入不敷出,許多銀行紛紛退出,僅有中小型的金融機構在利潤邊緣求生存。而這些存活的銀行開始求新求變。例如位於洛杉磯的美國商業銀行(Bank of America)於1959年開始將信用卡推廣到全加州;同樣位於加州的聖荷西第一國家銀行(The First National Bank of San Jose)也於同年電腦化。這期間,此什時更有銀行則另提供循環信用付款方式,持卡人付費較有彈性,銀行也多了利息收入。爾後,持卡人逐漸習慣利用循環信用,銀行信用卡的發展開始蓬勃。
1965年,發展信用卡略具規模的美國商業銀行開始拓展全國性的業務, 隔年並授權其商標給其它家銀行,發行一種有藍、白、金三色帶圖案的BankAmericard。同年,十四家東部的銀行在紐約州的水牛城成立「銀行間卡片協會」(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成立後以BankAmericard為主要競爭對象。
為了再擴充業務, 美國商業銀行成立National BankAmericard Incorporated(NBI),原先使用授權商標的銀行成為NBI的非持股會員,美國商業銀行也另外擴充業務到美國境外,不過帶著濃厚美國商業銀行色彩的BankAmericard並不受到國外銀行的青睞,1977年Bank-Americard正式改名為Visa。
1967年四家加州銀行組成「西部各州銀行卡協會(Western States BankcardAssociation, WSBA)」,並推出 Master Charge 的信用卡計劃。 不久,該協會加入銀行間卡片協會,並將Master Charge授與該協會使用,1970年銀行間卡片協會取得Master Charge的專利權。與美國商業銀行一樣,銀行間卡片協會也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如與歐洲信用卡國際組織建立聯網,擴大在全球的接受程度。1978年,Master Charge改名為MasterCard。
MasterCard在成立之初就以Visa為主要競爭對象,經過多年的競賽,在全球各地互別苗頭,不過在良性競爭下,二家信用卡組織早已跨出美國境內,發展成二大國際信用卡,全球有超過1,400萬家的商店接受MasterCard及Visa卡,二大信用卡的國際市場佔有率在80%以上。二大國際組織更不約而同跨足國際提款、國際轉帳及IC卡的系統,持卡人也因此享有更便利、更完整的支付服務。
以下文章來自: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83107542facebook貼版軟體惡意點擊廣告軟體部落格流量自動點擊流量軟體關鍵字自然排序點擊軟體
留言列表